35岁身体55岁卵巢?干细胞逆转卵巢衰老,改善生育力
在人类繁衍的漫长旅程中,生育的时钟似乎为男女两性设定了截然不同的节奏。男性即使年过半百,仍可能保留生育能力;而女性一旦过了45岁,生育便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完全失去机会。
这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在于,男性的精子能够不断产生,而女性的卵巢中原始卵泡的数量在出生时即已固定,约100万至200万个,此后不再新生,只随岁月流逝而不可逆地消耗。
图片
一位26岁的女性,正值人生黄金期,工作稳定、生活如意,是大家眼中积极乐观的年轻姑娘。可就在她最美好的时光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降临——月经毫无预兆地停止了。
系统检查后发现,她的卵巢功能显著衰退,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数值飙升至106 mIU/mL,大大超出正常范围,卵巢功能状态竟与46岁左右的女性相当。
这种个体差异,并非仅由年龄这一个因素决定。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环境毒素、免疫状态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通过细胞内的分子信号通路,暗中左右着卵巢的“生命节奏”。一旦卵巢这个“花园”提前凋零,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卵巢早衰”(POI),女性的生育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PART
.01
卵巢衰老:
女性生育力的隐形挑战
图片
卵巢不仅是卵子的“栖息地”,更是女性内分泌的“调控枢纽”。它依靠周期性排卵与激素分泌,维持月经、生育、骨骼、心血管健康及情绪稳定。但这座“内分泌工厂”的正常运作,依赖卵泡储备和卵母细胞质量的双重支撑。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1%的40岁以下女性患有卵巢早衰,中国这一比例约为0.7% - 1%。也就是说,每100名育龄女性中,就有1人可能在最具活力的年纪面临“生育困境”。
她们的共同表现是:40岁前月经稀发或停经,且连续两次血清FSH(促卵泡生成素)水平超过25 IU/L,表明卵巢功能已明显衰退。
图片
被诊断为卵巢早衰的女性,不仅面临生育困境,还可能遭受一系列长期健康问题,包括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以及情绪障碍等。
传统激素替代疗法虽然能缓解部分症状,却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卵巢功能,且长期使用可能存在致癌风险。辅助生殖技术对卵巢储备耗竭的患者也效果有限,医学界一直在探索能够真正修复卵巢功能的新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生医学的曙光——干细胞治疗,开始照亮卵巢早衰的治疗前景。
PART
.02
112项研究表明:
MSCs逆转卵巢损伤和衰老
图片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疗法为卵巢早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多种临床试验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试图用细胞技术破解这一生育难题。
在一篇最新的系统回顾中,研究者系统分析了截至2023年6月的112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MSC)保护卵巢功能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不同类型的MSC均能有效提升卵泡存活率与质量,部分甚至可逆转化疗所致的卵巢损伤;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卵巢血管再生,改善卵泡池的微环境营养供给。
图片
基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MSC的作用机制:
• 定向归巢与长期留存:MSC可迁移至卵巢受损部位并长期驻留,持续发挥修复作用而不被免疫系统清除。
• 外泌体调控细胞功能:MSC来源的外泌体可被颗粒细胞摄取,促进其增殖、抑制凋亡,并提高卵泡存活率。
• 促进卵泡发育与血运重建:共培养研究显示MSC有效减少颗粒细胞凋亡,卵泡数量与形态亦获改善,血管生成能力同步增强。
临床实践中,自2016年通过BM-MSC移植实现首例自然妊娠婴儿诞生后,多项报道相继证实MSC有助于恢复月经周期、改善卵巢功能指标并提升妊娠率。
PART
.03
夺回生育力:
干细胞如何挽救“沉睡的卵巢”
图片
如果说卵巢是一片逐渐干涸的土地,传统治疗只是定期浇水施肥,维持表面绿意;那么干细胞治疗,则更像是引入“生命之源”,唤醒沉睡的种子,重建土壤生态。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修复受损的卵巢微环境,重启卵泡发育的生理程序。
干细胞如何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移植的干细胞主要通过归巢到受损卵巢组织,并通过旁分泌机制释放各种因子,改善卵巢微环境,保护颗粒细胞免受凋亡,从而恢复卵巢功能。
图片
研究表明,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并非直接“变成”新的卵泡,而是通过旁分泌机制,释放大量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GF(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发挥“细胞级急救包”的功能:
• 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卵巢血流,为残存卵泡输送更多氧气与营养。
• 抑制细胞凋亡:减少颗粒细胞与卵母细胞的异常死亡,延长卵泡“寿命”。
• 调节免疫微环境:抑制卵巢内的慢性炎症反应,打破“损伤-炎症-再损伤”的恶性循环。
• 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唤醒卵巢自身潜在的生殖干细胞,激发其再生潜能。
上一篇:慢病时代,干细胞的潜力有多大?
下一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细胞?认知比钱更重要!2035年细胞治疗将普及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