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健康 “ 头号杀手 ” 冠心病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源性低,在体外培养容易大量扩增且仍然保留“干细胞”特性,是修复损伤心肌的最佳候选细胞。
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数据统计,自2000到2020的20年时间里,冠心病位列全人类致死原因第一位, 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6%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并且患病人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0年增加了200多万人。
利用细胞疗法的策略来“再生”丢失的心肌细胞或促进内源性修复,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流行。从那时起,再生医学领域就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缺乏确定的临床数据将这一领域推向主流医疗实践。
在这长达20年的研究中,获得了很多令人兴奋的临床前数据和临床结果,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来自国际著名期刊《干细胞转化医学》的一篇综述总结了近些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
讨论总结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脏病有着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
先来了解一下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的症状
1、心绞痛型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
2、心肌梗塞型
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
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都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
图片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4、缺血性心肌病型
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
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干细胞疗法为冠心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对大部分晚期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其唯一选择,但供体缺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预后的不确定性以及费用高昂等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图片
随着细胞疗法的技术不断发展,干细胞疗法为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源性低,在体外培养容易大量扩增且仍然保留“干细胞”特性,是修复损伤心肌的最佳候选细胞。
科学研究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包括成骨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胰岛细胞和心肌细胞等。间充质干细胞还被证实能够移植到体内并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死心肌。动物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功能。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冠心病的机制
1.MSCs刺激心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MSCs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心脏修复。
3.MSCs外泌体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在多种动物模型实验中都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自2011年以来,开展了多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有效的结果。
同时数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在一项包含有轻度、中度至重度心绞痛的31名患者实验中。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心肌内注射递送至体内,所有实验者接受6个月的随访。期间没有出现与细胞实验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其他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能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
图片
截止2021年6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临床项目达到56项。近几年来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目前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在体内和体外间充质干细胞都表现出良好的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
然而,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细胞培养方式、移植方式和剂量、试验观测数据基准线不同等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多数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对照和长期随访结果,并且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未来仍然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据。
总体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都已经得到证实,相信不久的未来能够给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
上一篇:干细胞疗法优势明显,或能攻克“慢病”!
下一篇:干细胞|助你改善人生中6个健康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