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科:65例患者随访7.5年:干细胞疗法针对股骨头坏死的案例报告
股骨头坏死是由长期饮酒、使用激素等因素导致的一种骨科疼痛性疾病,出现股骨头血液供应严重减少和骨内压升高等症状,3-4年内可能出现股骨头塌陷或骨关节炎,最终导致严重的疼痛感和运动功能丧失,80%患者需全髋关节置换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再生阻止骨坏死、防止关节软骨退行性变, 从而恢复组织解剖结构。目前,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没有一种技术远期效果满意, 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因此在缺乏有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 多数患者最终只能选择股骨头假体置换。
保守干预股骨头坏死的塌陷率分别是79%和52%,说明采用保守的方式,有效率很低。因此,如何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塌陷成为临床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发现,干细胞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坏死的血供问题,利用其分化潜能促进骨细胞的修复,能有效延缓股骨头坏死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细胞疗法的发展, 随着干细胞技术研究的重大进展, 其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已被广泛关注。目前, 已有大量有关股骨头坏死与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报道, 提示干细胞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发布了一项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了干细胞疗法联合髓芯减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长达7.5年的随访中,分析股骨头塌陷率和髋关节置换率。
结果发现,非置换的有50例,其中35例无塌陷(占54%)现象,即非置换率即髋关节保存率为77%;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大于75分的35例,平均为(79.5±11.9)分,临床成功率70%;目测类比评分(评测疼痛感)下降为(2.3±0.5)分,疼痛感缓解明显;需要辅助负重行走的情况从60.9%下降为18%。
图中A和C:典型病例术前正位和蛙式位X射线片,股骨头内不规则高密度影;
图B和D:典型病例术后7年正位和蛙式位X射线片,股骨头外形规整,无塌陷。
此外,MRI片上坏死面积较术前明显减小,移植前坏死面积为(31.0±5.3)mm2,移植后为(24.3±3.5)mm2,具有差别意义。
图A:MRI图像股骨头坏死;图B:显示移植后股骨头坏死面积缩小。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其因病程长且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故难以治疗, 预后差。目前, 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多样, 如髓芯减压、高压氧治疗、肌骨瓣移植等, 但总体效果不理想, 且疗效存在争议, 多数患者最终只能选择做股骨头假体置换。而细胞疗法的出现为其治疗带来希望。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无限增殖能力, 来源丰富且没有显著的伦理问题, 是细胞工程的种子细胞。因此, 干细胞技术现已成为股骨头坏死治疗研究的热点,也有望成为股骨头坏死有效的治疗方法。
上一篇:吉林中科: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由干细胞续写美好结局
下一篇:祝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圆满成功,吉林中科董事长梁磊当选理事